欢迎您访问内蒙古妇女网!

孩子无理取闹,应该怎么办呢?

发布时间: 2020-06-01 来源: 内蒙古妇女网


孩子两三岁之后,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了,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,故意捣乱,或者无理取闹。比如,睡觉前吵着要吃糖,逛商场吵着要买这个那个玩具,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,或者不肯上学等等。这时候,无论是给TA讲道理,还是哄,一般都是没有用的,他们根本听不进去,依然我行我素的。其实有的时候,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是不对的,但是却无理取闹,他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感受。所以,认清楚这一点后,我们做为家长,就不要在他们无理取闹的时候生气,只需要及时回应,肯定孩子的感受,并且给予适当的共情就可以了。

鲁尼的妈妈分享了她和鲁尼的故事:暑假后开学的第一天,鲁尼赖在床上不肯起床,说:“妈妈,我不想上学。”妈妈正想跟他讲道理,转眼意识到,这不过是他在表达自己的感受。其实,他很清楚自己必须上学,因为早在几天前,妈妈就已经告诉他了。于是,妈妈首先肯定了他的感受:“恩,妈妈明白,放了这么长时间的假,确实不想上学。”见妈妈没有责备他,鲁尼又换了一种策略:“妈妈,我好像生病了,真的不能去上学。”妈妈连忙问:“哪里不舒服了?”他说:“好像发烧了,头疼……”妈妈知道,他在说谎,但却没有拆穿,配合着摸了一下他的头说:“恩,可能是刚睡醒有点热,一会儿就好了,起来上学吧。”可是,他继续的闹:“妈妈,我今天真的不想去上学。”妈妈继续保持冷静:“是啊,我放假久了也不想去上班呢,我很理解你,但是今天一定要上学。你再躺两分钟,等会儿我再来叫你。”就这样,两分钟后鲁尼乖乖的起了床。生活中,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,爸爸妈妈们要学会适当的共情,而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打骂孩子。

所谓共情,就是要察觉到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,肯定孩子的感受,然后换位思考;告诉孩子,妈妈可以理解你的感受,让孩子知道,他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。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之后,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,怎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。大多时候,共情无疑是建立良好沟通的第一利器,然而共情的度很难把握,一不小心就会过度。

很多父母懂得共情,而常常忘了要适可而止,结果共情变成了可怜孩子,问题没有解决,孩子反而变本加厉,哭闹的更厉害了。

有一个妈妈曾经给我说过一件类似的事情。有一次,孩子不小心摔倒了,磕破了膝盖,留了一点血,孩子哭了出来,这位妈妈立刻跑过去。因为刚看了育儿书上共情的方法,她马上用了起来——抱起孩子,使劲的帮他吹着伤口,不停地说到:“哦,宝宝受伤啦,肯定很疼。妈妈爱你,真希望受伤的是妈妈……”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伤口,一会儿就不疼了,可是因为妈妈的过度关注,孩子越发哭的厉害了。所以,需要注意的是,共情不是同情,更不是怜悯。

共情传递出来的信息是,我理解你的感受,你受了伤,这对你来说,是很大的困难,但是,我会帮助你度过难关的。而怜悯传递出来的信息则是,你很可怜,你不应该遭受这些,我为你感到不公,我愿意为你承担痛苦。

共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,而怜悯则是无原则的可怜这个人。《孩子·挑战》一书中说: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的敏感,如果我们可怜孩子,孩子就会认为,自己有自卑自怜的理由。

当孩子自卑自怜的时候,他的痛苦就会加倍。因为这个时候,他不用自己积极的想办法去面对自己的困境,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别人的怜悯,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,渐渐地,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自己解决问题。

但周围人,又不能各个像妈妈一样安抚他,自己没有勇气解决问题,又不能依赖别人的时候,他就会由自卑自怜转为抱怨愤怒。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——这个世界欠我的,最后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里。

所以,亲爱的家长朋友们,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,我们及时回应的同时,也要注意共情的分寸,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,通过不断的操练逐渐掌握共情的尺度帮助孩子,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,顺利的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