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内蒙古妇女网!

用1个理论,3个步骤,从容应对孩子“3岁叛逆期”|孩子教育

发布时间: 2021-07-05 来源: 内蒙古妇女网

3岁的孩子,他们总是不肯乖乖穿衣、吃饭、洗澡、睡觉。父母稍加劝说却总被拒绝。他们略有不顺心就撒泼打滚,动不动就在公共场合趴地哭闹……


各种“可怕”的行为,让父母们崩溃不已。


为什么3岁的孩子会这样?

今天,今天就来聊聊3岁孩子“可怕”的真相。



01
3岁孩子认知与行为的分离
是他们“可怕”的原因


说起3岁,很多粑粑麻麻都说,这是一个被嫌弃的年龄。他们特别擅长不配合不合作,总爱以加长版豪华哭闹展示肺活量,以各种方式挑战父母的耐心。


3岁孩子“可怕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


为此,伦敦大学曾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,做过一个关于「颜色与形状」的实验,以测试3岁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。


实验开始前,测试人员在桌上摆放了2个盒子:其中一个印有「蓝色的花」,另一个印有「红色的车」。同时,测试人员手中还拿有许多卡片。


  • 实验第一步:


测试人员宣布这是「颜色分类游戏」。被测试的孩子需要将测试人员出示的卡片,按照颜色逐一归类到两个盒子里。


当孩子拿到了「蓝色的车」卡片时,他们很迅速地放到了「蓝色」的盒子里。「颜色分类游戏」并没有难倒他们,说明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正确区分颜色的认知能力。




  • 实验第二步:


「颜色分类游戏」结束后,测试人员宣布,现在进行「形状分类游戏」。


在游戏开始前,测试人员特意提问孩子,两个盒子上分别是什么形状,孩子能准确地回答出「花」和「车」。这说明,孩子也具备了正确区分形状的认知能力。


接着测试人员宣布「形状分类游戏」开始,请被测试者将印着「花」的卡片归类到印有「花」的盒子里,把印有「车」的卡片归类到印有「车」的盒子里。


这个时候,发生了让人惊讶的一幕:孩子们无法切换游戏规则!


即便他们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形状,却依旧按照颜色来归类。他们也非常清楚游戏规则改变了,却无法按照现有游戏规则执行,仍然停留在上一个游戏规则中。


  • 实验第三步:


测试人员请4岁的孩子来进行上述游戏,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,并能在两种游戏规则中切换自如。


于是,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:


「3岁孩子的大脑短期记忆仍处于原有状态,没有办法切换规则、或同时使用用两套思维去思考。如果一开始是「形状分类游戏」,那么3岁的孩子会固执地按形状分类,无法切换到颜色分类。」


在心理学上,皮亚杰将这个认知发展现象称做“认知与行为的分离”。


同时,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得出,3岁孩子正处于“前运算阶段”,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善,情绪控制能力未成熟,并且以自我为中心,思维不可逆,当行为与认知发生矛盾时,就很容易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。


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3岁的孩子,他们总是无法配合父母完成各种任务,总是不听话,容易闹情绪,挑战父母的情绪和原则底线。




02
面对3岁的孩子
父母自控情绪是关键


虽然我们知道了3岁的孩子,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,以及情绪自控能力差,才出现“可怕的表现”。


但他们层出不穷的“新招”仍惹得家长们濒临崩溃。忍不住洪荒之力的父母,会对孩子大吼大骂,有些甚至大打出手。


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:“暴风雨般的愤怒,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,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,控制好这12秒,就能控制事情走向。”


短短的12秒,怒火容易让我们做出无法换回的错误。如何在暴跳如雷时,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?


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:ABC理论。


他认为,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,而是人们对待事件的态度、看法、评价等认知的内容。


因此要改变情绪的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,而是应该改变认知,通过改变认知,进而改变情绪。


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,认知为B,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。


怎么说呢?举个例子:


有一个周末,我们报了名去参加幼儿园的秋游。


园方要求早上8点在幼儿园集合出发。于是早上7点我把3岁的女儿叫醒,带着她梳洗穿衣后,准备吃早饭。谁知道她要求我陪她念书,我说:“那就念一本,念完就吃早饭。”她答应了。读完书后,孩子却要玩积木,不肯吃饭。我软硬兼施,威逼利诱统统不行。


眼看着就要迟到,赶不上车了。


这时我怒火攻心,随时有爆发的可能。我迅速躲回房间里平息怒气,尝试以ABC理论为自己排解情绪。



「孩子不吃饭」是A;

「我的怒火与对孩子威逼利诱」是C;

而「我因孩子不吃饭联想到赶不上车等一系列的后果」,是我的认知B。


当我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认知,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强迫孩子,孩子不配合的行为与我的意愿相背离,我就陷入了情绪的困扰。甚至想到了糟糕至极的后果。


意识到自己认知偏差后,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,尊重孩子的意愿,并向他描述“迟到赶不上车”,是他自己的选择产生的自然结果。让他明白,他需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。


很多人都会这样,当遇到自以为糟糕透顶的事情时,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中。因此,父母与3岁孩子发生冲突时,先冷静下来,采用ABC理论分析自己的情绪认知偏差,能够减少与孩子的矛盾,维护亲子关系。




03
按3步走
从容解决与孩子的正面冲突


现实生活中,家长总免不了要面对3岁孩子的各种“挑衅”,那我们该如何处理呢?建议父母按以下3步走。


  • 第一步,接纳孩子,让他感受到爱


心理学家认为,接纳是关系建立的前提。孩子只有在与他们关系最亲近的人面前,才会展现最真实的一面。因此亲子关系最重要的,是接纳你的孩子。


家长接纳孩子可以犯错误,不会因此给他负面的评价。我们也允许孩子表达情绪,不会因此对他们打骂怒吼。


更重要的,是家长接纳孩子这个人,让孩子知道“我错了我闹了,但爸妈依然爱我。”



  • 第二步,真诚共情,替他说出内心的感受


成年人在情绪崩溃时,尚无法很好地自我控制,更何况是3岁小孩。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、情绪感知能力都尚未成熟,不能很好地体验并抒发出来。


除了哭和撒泼,3岁的孩子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表达内心的感受。


因此,当接纳孩子后,接下来,我们需要共情孩子,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疏导口。


我们可以与孩子分享遇到问题时的感受,比如当玩具被抢走了,孩子会感到委屈和生气,呼吸变得急促,心跳加快。我们用共情的方法,用语言帮孩子表达出来,他们就能更好地体验并舒缓情绪。



  • 第三步,积极引导孩子,促进他们认知与行为的正向联结


在接纳与共情孩子后,我们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,改掉不良的行为。


家长可以采用「积极强化法」来引导孩子。「积极强化法」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,它是通过淡化或忽视异常行为,促进目标行为,从而达到改变行为的方法。

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多加赞扬孩子的正面行为,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喜悦,并产生更好的自我价值感,从而加强认知与行为的正向联结,减少孩子在认知与行为矛盾冲突是产生的情绪崩溃行为。



最后总结:


3岁,是每个宝宝必经的阶段。家长积极正向的处理方式,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。


因此,当我们与3岁孩子发生矛盾时,建议家长冷静下来,以ABC理论先处理我们的情绪,再处理事情。


然后按照接纳、共情、引导三步来应对,减少与孩子的正面冲突,维护亲子关系,让他们顺利度过“可怕的3岁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