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内蒙古妇女网!

家庭教育三个关键词——陪伴、阅读和习惯

发布时间: 2019-09-03 来源: 内蒙古妇女网

    前几天和一位家长聊天,谈孩子的教育问题。谈起现在的家长,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。其中,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对现代信息平台的利用,很多班级的学生家长都有两个群:

       一个是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家校互动群,教师随时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通过微信告知家长,家长也积极予以回应;二是班内家长自己建立起来的微信群,撇开班主任和任课教师,相互交流育儿的心得。

       按理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但也常常让家长感到苦恼。其中,较多的苦恼来自各家孩子的互相攀比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,往往会让很多家长感到好奇,于是便打听孩子是否参加了什么辅导班,或者家庭教育中有什么诀窍,如果这位学生的家长真的说出一二三来,其他家长就会纷纷效仿。
       
“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身心特质,适合别人孩子的方式方法,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。一些家长花费了不少人力、物力和精力,发现孩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‘效果’,反而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自责,让孩子无端背负更多的压力。”

       我在和这位家长聊的过程中,重点讨论了习惯、阅读、陪伴、闲暇等几个关键词。

陪伴: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

      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,在一起说话,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。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,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,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。

       父母在谈论政治,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;父母在抱怨,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。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,实际上父母说的话,即使孩子今天不懂,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信息的组成部分。

       更重要的是,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。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:共读,共写,共同生活。基调就是陪伴。

       一个父亲是当地很著名的企业家,很忙,不是请人家吃饭,就是人家请他吃饭,因此,他跟自己的女儿没有很多接触。孩子上了小学后,学校的老师会定期给孩子父母写信,每周一封。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,不仅是母亲读,父亲也要读。
这个父亲5 年里和孩子一起读了184 本书。他说一开始没感觉,读了一个月,发现阅读比喝酒有意思,就开始主动拒绝应酬,跟孩子一起读书。他说:“这5 年里,孩子上了小学,我上了大学。”后来他跟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,媒介就是书。

       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,哪怕时间很紧张,哪怕做做样子。回到家,很多父母打游戏,看电视,这很正常,但是要想让孩子走得更好一些,就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。

阅读: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
       
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。《朗读手册》引用了一首诗:“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,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。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,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。”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,阅读能力、阅读兴趣、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。

       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,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。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、动物的命运里,借此构建孩子的价值观。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,是父母读给孩子听,因为孩子不认字,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。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。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,还有治愈的作用,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,都有相应的图书,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有用得多。

       最重要的是,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,以后就会主动找书去读。
       阅读是有胃口的,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、麦当劳,慢慢地,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,他只对肯德基、麦当劳感兴趣,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。读书也是这样,读了一些糟糕的书,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。

习惯: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

       叶圣陶先生说过,教育就是培养习惯,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。体育不是看跳多高、跑多快、打球多好,而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。如果体育成绩优秀,但大吃大喝不锻炼,身体也很糟糕,这不叫体育成功。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,不断地自主学习,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,而不是上学时拿100 分,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。

       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,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,培养好习惯。比如,这个月学会吃饭。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,不仅仅是礼仪,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。比如学会走路,走路也有习惯,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。我们说不闯红灯,意味着要遵守规则,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 天不断的训练。因此,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